【学习笔记】解“四句教”之惑
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 —-王阳明

读到王阳明心学里的四句教,想了很久不能理解,这种理解非字面上的理解,而是无法用我的生命情感与之共鸣,于是翻了王德峰教授的之前的课,找到了一些关于“善”“恶”“天理”的内容,顺便整理记录下,慢慢品味。

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

苏格拉底的哲学向来被称为什么?被称为是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哲学学说,因为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是讨论人生问题。我们来看他是怎么讨论人生问题的?

苏格拉底有这样一句话,很出名的,“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”,这就是说,人首先要达成自我认识,这样他的生活才是会有价值的。我们的生活是否有价值,是需要经过审视的。那么,有价值的、好的、善的生活,人怎么知道它的呢?

苏格拉底认为人本来都知道。他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在这世界上没有人有意为恶,无意为善。”你能相信这句话吗?你可能觉得苏格拉底说错了,你会觉得这世界上有人就是有意为恶的。

但是苏格拉底是对的,为什么对?一个干了坏事的人,他仍然要为自己干这件事提出理由,要为自己辩护,这种为自己辩护的需要证明什么呢?证明他是知道有善和恶的区分。

此刻假如走进一个人,走到我们这个房间里,假定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小偷。此时他走进来了,我们就一起说:“大家瞧,贼来了。”他听到这样的话,会高兴吗,会坦然地接受吗?不会的。他还要扭捏作态,解释说:“我不是小偷”,虽然他确实偷过东西。人是社会存在物,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,也需要得到别人的爱。

善与恶

什么叫善与恶的区分?这个区分就是天理。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生,这生便是天理。一切助长生的都是善,一切摧抑生的都是恶。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爱,因此一切助长爱的都是善,一切摧抑爱的就是恶。

所以儒家讲的天理并不是虚玄的说法,空谈玄理。我们想一想人在这世界上是不是一要求生,二要求爱?假如你不是真诚恻怛地求生,你若以别人的生命做代价来求你的生,那就不是天理了。假如你求爱,是对一部分人施加爱,对另一部分人施加恨,你却期待着别人对你的爱,你这就不是真诚恻怛地求爱,也违背了天理,这是很朴素的人的真相。

所以苏格拉底是对的。这世界上没有人有意为恶,无意为善。这说明什么呢?有意或者无意,说的就是“心”。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的心自然地能辨别善与恶,他要掩盖或者为自己辩护,这件事本身就表明了他知道区分善恶的。

所以我们说苏格拉底也发现了“心”,就像先秦时期的孟子发现了“心”一样。

这个意义上的“心”,不是科学所研究的内容。科学可以研究heart,那叫心脏科学;也可以研究mind,那叫心理学。但是不能研究德语说的那个gemüt,也就是无法研究孟子讲的“心”和苏格拉底发现的“心”。“心”是哲学的题材,不是科学的题材。一个民族的哲学达到一定的自觉程度,它就是发现了“心”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叫主体性的确立。

以上就是我们这第二部分第一讲的内容,讲近代思想的主体性原则本在古代有它的萌芽——在中国是孟子,在古希腊是苏格拉底。

孟子发现的心与苏格拉底发现的心

那么它们的区分在哪里呢?同样发现了超生物、超心理之上的那个“心”,孟子所发现的“心”跟苏格拉底所发现的“心”区分在哪里?

孟子所发现的“心”是生命情感的本真,这叫本心仁体。苏格拉底所发现的“心”,不是生命情感,而是理性,是理性的心。苏格拉底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理性,我们用知善、知恶的理性来审视自己的生活,这就是孟子与苏格拉底之间的差别。

正因为有这种差别,苏格拉底说的那样一句话是这么说的:“什么叫好的生活?就是在美德中的生活。”那么美德是什么?

“美德即知识”——这是苏格拉底又一个命题。知识是理性的运用的结果。

看来同样是超生物、超心理,有两种超越法:一种是讲出了普遍的超越性的生命情感,那就是孟子讲的“心”;一种是通过理性来讲这种超越性,这就是苏格拉底讲的“心”。

有了这样的古代思想中心学的萌芽,才有后来近代思想的主要原则——主体性原则。

乡愿人格

孟子的心学在他的同时代人那里很难被理解和接受,人们更多地接受了荀子的学说。荀子的学说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如果我们去遵守道德规则,我们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益的考虑,我们想要避免争斗双方同归于尽,否则我们所有的利益都彻底结束了。

于是荀子的学说在实践中会带来什么呢?带来这样一种人格——以道德为手段谋取利益的人格,道德只是他的手段,这种人格被称为乡愿。乡愿这种人格实际上在孔子那里是已经被发现了的,孔子在《论语》当中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乡愿乃德之贼也”——乡愿这种人格是戕害道德的。

所谓乡愿是指这样的人,一个乡村中会有这样的人,他遇到各种不同的人,他都能投其所好,于是大家都觉得这个人非常好;所谓愿就是“愿其趣也”,也就是迎合他人的兴趣,迎合他人的愿望。这样的人,待人恭敬有礼、温柔敦厚,遇到不同的人,都知道不同的人各自的趣味在哪里,趣向在哪里,于是就迎合他们,最后他自己所得到的利益最多,这种人格就是乡愿。

我们俗话说有某些老好人。其实老好人有两类:一类是真实的老好人,还有一类正是拿道德做手段谋利的老好人。

One comment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