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善”与“恶”

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生,这生便是天理。一切助长生的都是善,一切摧抑生的都是恶。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爱,因此一切助长爱的都是善,一切摧抑爱的就是恶。什么叫善与恶的区分?这个区分就是天理。天理不是认识,是生命情感。

从一段对话开始

一段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:
苏格拉底(以下简称苏):请问你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吗?
欧提德谟斯(以下简称欧):当然知道。
苏:那么我问你,虚伪、欺骗、偷盗、奴役他人是善行还是恶行?
欧:这些行为自然都是恶行了。
苏:可是,如果一位将军战胜并奴役了危害自己祖国的敌人,这是恶行吗?
欧:不是。
苏:如果这个将军在作战时欺骗了敌人,并偷走了敌人的作战物资,这是恶行吗?
欧:不是。
苏:你刚才讲欺骗、奴役和偷盗都是恶行,怎么现在又认为不是呢?
欧:我的意思是对朋友、亲人实施上述行为的话是恶行,而你列举的情况都是针对敌人的。
苏:好吧,那么我们就专门讨论一下对自己人的问题。如果一个将军率军作战时被敌人包围,士兵们因伤亡、困乏而丧失了作战的勇气。
将军欺骗他们说:“援军即将到来,我们来个里应外合将敌人一举歼灭吧”从而鼓起士兵的勇气,赢得了战争的胜利,请问这是善行还是恶行?
欧:我想这是善行。
苏:如果一个孩子生病需要吃药而又嫌药太苦不肯吃,他父亲欺骗他说药很好吃,哄他吃了,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。父亲这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?
欧:是善行。
苏:如果有人发现他的朋友绝望得想自杀,就偷走了朋友藏在忱头下的刀,这是善行还是恶行?
欧:是善行。
苏:你刚才说对敌人的行为,即便是欺骗、奴役、偷盗也不是恶行,这种行为也只能对敌人,对自己人的话是恶行。那现在这几种情况都是对自己人,你怎么认为它们都是善行呢?
欧:哎呀,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善行、什么是恶行了。

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讨论毫无意义

如上面的对话所述,我们仅仅通过以往的经验在讨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。这一主题自古以来便是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热门话题,众多哲学家、思想家都曾提出过各自的观点与例证,试图解开人性的真谛。我相信,围绕这一主题的讨论中,双方所举的例子不会少于对方,无论是支持人性本善的论者,还是坚持人性本恶的批评者,各自都有充足的理由与实例来支撑自己立场的有效性和可信度。

然而,若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些经验的探讨中,便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,无法得出一个明确和深刻的结论。因此,我认为我们必须跳出单纯经验的讨论,将视野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维度,不妨来讨论下善恶的标准来自哪里。

苏格拉底说过:“没有人有意为恶,无意为善。”看来为善时或者为恶时为的人“心”中已经有了标准。那么“心”中的标准又从何而来。心即“天理”,“天理”非认识,天理是生命情感(后面展开说)。所以天理不是研究出来的,而是感悟出来的,一、领会命运;二、感悟真理(注意感悟,不是认识)。

心即理,是善恶之争的标准

天理是生命情感。人的终极目标恐怕就是求得好死,了生死,所谓寻找生命的意义,找到了、做到了得一个好死,没找到或者没做到枉活一生,死的比较惨。有人说这也太庸俗了,怎么人生的目标落在自己身上,不是应该落在人类社会崇高的发展上吗,其实这并不冲突,你品一下。人是社会存在物,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开来,说个人也是在说社会。社会的发展是否是“生”的结果,社会的维系是否是“爱”的结果,如果是那么人生来就是要助长“生”,和助长“爱”的,如果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变,人的这种助长“生”和“爱”的“心”就不会变。个人的“求得好死”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回报。

助长“生”与“爱”是人在社会中必然具备的,这是我们的“心”领悟到的,而不是通过教育让大家认识到的。如果需要通过教育把这件事情灌输到我们的“心”中,那我们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?“心”有了这样的领悟,我们就有了判断善与恶的标准。一切助长生的都是善,一切摧抑生的都是恶。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爱,因此一切助长爱的都是善,一切摧抑爱的就是恶

“天理”是感悟的对象,不是认识的对象

道可道非常道,我虽然还不清楚老子的“道”和“天理”之间具体内在联系和区别,但是“天理”和“道”一样,不可描述。这并非故弄玄虚,只需要你扪心自问,你“心”里是否有一个描述不清楚的“理”在,如果有那便是“天理”,不可描述。但是“心”中的“理”是怎么来的?感悟而来,本自具足。抛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二极管思维,再次品味下“吾心即是宇宙,宇宙即是吾心”、“何其自性本自清净, 何其自性本不生灭, 何其自性本自具足, 何其自性本无动摇, 何其自性能生万法”。

如果“天理”是认识的对象,就可以当成科学去研究,有明确的范畴、定义甚至复制的方法。机器人也就能像人一样了。但偏偏没有人能说的清楚,却又无法否认它存在,我们的“心”能感悟到它,但却无法描述它,这恐怕就是人和万物的区别,那个能够感悟到天理的“心”。

菩萨畏因,凡夫畏果。

不要再讨论“善”与“恶”,根据以往的经验,以往的行为,企图去推导出人性的“善”“恶”,企图狭隘的认识我们自身,认识了又怎样,“善”又怎样,“恶”又怎样,重要的不是认识世界,而是改变世界。我们看到的以往的结果再糟糕又能怎样,历史不会倒退,无法改变。结果不重要,重要的是否坚定的助长“生”与“爱”,如此,每一个坏的结果和好的结果都是推动社会发展基石。

希望本无所谓有,也无所谓无,这就像地上的路,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

主题:生命与爱的助长 风格:动漫风格 中心元素: 一颗心形的光球,散发温暖的光芒,象征着爱和生命的力量。光球可以在画面中心,吸引观众的视线。 人物: 多个不同背景的人们围绕着光球,表现出彼此之间的关爱和支持。他们可以是朋友、家人或陌生人,面带微笑,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。 自然背景: 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,包括盛开的花朵、繁茂的树木和流动的小溪,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活力。阳光透过树叶洒下,形成温暖的光斑。 教育的对比: 画面的一角可以描绘一个课堂场景,老师在教导,但与生机勃勃的自然形成对比,强调内心的领悟更为重要。课堂的色调相对阴暗,以突显内心光明的力量。 色彩与氛围: 使用温暖的色彩,如柔和的金色、绿色和粉色,营造出一种温馨、希望的氛围。 象征元素: 可以加入一些象征善与恶的细节,比如一边是盛开的向日葵,另一边是枯萎的植物,展示助长生与爱的正面力量和摧抑生与爱的负面影响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